凭借火眼金睛 识破四个假名本报记者 仇健 通讯员 陈霞芳 陈然
连报4个假名,虚晃两个年龄,只为假冒未成年人以逃避处罚。不料,在检察官的照妖镜下,嫌疑人终于原形毕露。 今年2月,宁波市镇海区检察院受理了一起抢劫案。犯罪嫌疑人自称张时林,16岁,河北邢台人,幼年时其母带着他改嫁给江苏省涟水县大东镇立丰村的村民张国强。检察官审查后发现,涟水县根本没有张时林的户籍登记。 此后,该嫌疑人又先后自称郭祺、陈军、张时才等名。对于年龄,他先是说1986年出生,后又改口说是1989年出生。而依据宁波市公安局的法医鉴定,其骨龄显示应为18.4岁以上。 犯罪嫌疑人究竟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,直接关系着量刑。为了弄清事实,也为了维护嫌疑人的合法权利,两名检察官亲自前往江苏省涟水县进行实地调查。 3月初,地处苏北的涟水县仍是银妆素裹。由于犯罪嫌疑人自称母亲和继父在外打工,无法联系,检察官便先从他自称就读过的学校查起。但不巧的是,学校已停办,后经辗转终于找到一名在该校任过教的老师,据该老师介绍,学校里有个叫张时才的学生,但现在仅13岁,其父亲叫张国强,而张国强好像没有继子。 检察官来到立丰村,考虑到他对张国强一家及当地的情况如此熟悉,检察官判断,此人应当是张家的熟人。果真,张时才拿到照片当即脱口而出:“他是我表哥,叫陈某。” 他为什么要撒谎?检察官敏锐地觉察到,该犯罪嫌疑人具有一定的反侦查能力和经验,很可能有前科。 事不迟宜,他们又立刻赶到当地派出所,调取了陈某的户藉资料。原来,陈某已经20岁了,曾在2002年因犯抢劫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2年6个月。 |